遵义,为什么这么红
一座红楼,光耀千秋!
90年前,在遵义一座融合中西风格的红色小楼里,一群从绝地险境奔袭而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召开了重要会议。正是这次会议,让遵义永远镌刻在党的历史上,成为世人瞩目的“红色圣地”。
在遵义,红色所承载的意义远远不止于一种色彩那么简单。它已遍布这片广袤大地,融入文化传承的纽带,交织着这片土地上最为炽热和深沉的情感。这份厚重的记忆,也深深烙印在每一个遵义人心中,让他们因身为一名遵义人而感到自豪。
一、遵义之红,源起于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退出中央根据地,踏上向西的征途,开始战略大转移——长征。中央红军经过浴血奋战先后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四道封锁线后,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6千人锐减至3万多人。后通过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中共中央才决定向黔北前进,建立川黔边根据地。1935年1月7日,红军挺进遵义城,并于1月15日至17日召开了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启了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新阶段,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并且在这以后使党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新局面。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中央红军转战黔北94天,驰骋纵横于遵义和川滇黔边境广大地区,相继谱写下强渡乌江、智取遵义、娄山关大捷、四渡赤水等不朽传奇。这些壮举为长征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这片热土留下358处长征遗址遗迹,成为后世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以“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为内涵的遵义会议精神,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绚丽篇章。
二、遵义之红,熔铸于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里
这里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核心开始形成的地方,有着一心向党、永远跟党走的优良传统。
抗日战争时期,沿着与红军长征相似的路线,浙江大学也穿越6省西迁抵达遵义、湄潭继续办学。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遵义人民再次倾囊相助,为浙大师生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时隔72载春秋,湄潭浙大小学正式落成,新学期迎来438名学生入读。这所由浙大校友和浙江大学支持的公办小学,正努力为湄潭教育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激励广大湄潭学子继承和发扬“文军西征”精神,厚植“爱国情”,砥砺“强国志”。
新中国成立后,遵义在党的领导下焕发新生,迎来了五湖四海的三线建设者们。他们以不屈不挠的意志,投身到如火如荼的建设热潮中。如今,以贵州梅岭电源、贵州钢绳为代表的三线企业,大力弘扬三线精神,勇于开拓创新。其自主研发的产品被广泛应用于神舟飞船、港珠澳大桥等国家重大工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于斯、长于斯的遵义人,在红色基因的磅礴力量影响下,还孕育出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成为他们面对困难与挑战时最坚定的信念。
老红军李光14岁便在遵义追随红军投身革命。转业归乡后,他继续热心培育后辈、造福百姓,先后资助1699名贫困生完成学业,还义务给青少年开展革命传统教育逾千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大发为改变家乡世代缺水、贫穷落后的面貌,立下“用生命换水”的誓言。历经36年,带领村民靠着锄头和双手,在峭壁悬崖间凿出一条近10公里的“天渠”,结束了当地“滴水贵如油”的历史。“八一勋章”获得者杜富国,在突遇手榴弹爆炸时,以一句掷地有声的“你退后,让我来!”保护了战友的安全。爆炸中失去的双眼双手成为他对请战书中“人生意义和价值何在”的悲壮回答,也向世人展现了中国军人的勇气与决心。
遵义的青少年自幼便深受红色文化的熏陶,时刻准备着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走好属于自己的“新时代长征路”。今年是高中生讲解员张瑞凝踏上义务宣讲的第9个年头,凭借优异的表现,2018年和2020年她先后获得了“全国优秀志愿讲解员”“全国新时代好少年”称号。像她这样的“小小红色宣讲员”,在遵义共有1700余名。每逢周末或节假日,他们就会遵循因地制宜、就近服务的原则,前往红色场馆准时“上岗”,向游客讲述红军长征在遵义的故事,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三、遵义之红,闪耀在如火如荼的红色文旅中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在遵义,红色资源作为历史留下的伟大遗产,已经成为传承延续的不灭火种,更是未来发展的动力源泉。在新的时代征途上,持续擦亮“红色招牌”的遵义,愈发“红”得耀眼!
遵义“伟大转折地”的历史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作为红色文化的高地,探索“文化+”融合发展道路,坚持用红色资源铸魂育人,让红色文化这个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财富焕发更加充沛的力量,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每日下午两点,遵义市凤凰山伟大转折剧场都会迎来首批观众。在这里,科技的力量为红色文化的展现开辟了全新的维度。这台名为《伟大转折》的剧目,是由红色故事融合现代舞台创意和科技手段创作出的作品,自2024年初试演以来,成功“破圈”,成为广大赴遵游客的必打卡项目。目前,微博话题#来遵义与1935跨时空对话#的热度已超2000万,网友们纷纷用“震撼”“文化艺术盛宴”“年度最佳”等词汇来分享他们在这场视听盛宴中的感动与收获。
为进一步激发城市文化魅力,近年来,红色遗存结合黔北特色文化推出的“红色古镇游”,同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为地区发展牵引赋能。比如,赤水河畔的丙安古镇,红军四渡赤水期间,红一军团第二师和师团部曾驻扎于此。凭借丰富的红色资源,古镇已成功转型为重要的红色旅游地和研学基地,吸引众多省内外游客前来追寻红色遗迹、接受红色精神洗礼。
这些案例,让我们看到了守正创新深挖活用红色资源,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路径所在、潜力所在、意义所在。
地址:贵阳市毓秀路27号贵州省人才大市场(查看地址图) 邮 编:550001 E-mail:2853990025@qq.com
联系电话:0851-8681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