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泛凝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共识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涉及范围广、触及利益深、攻坚难度大,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广泛凝聚共识,筑牢全党全社会共抓改革的思想基础、群众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广泛凝聚共识、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对顺利推进改革十分重要。”共识是奋进的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好,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广泛凝聚共识,筑牢全党全社会共抓改革的思想基础、群众基础,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引向深入。
广泛凝聚共识方能顺利推进改革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涉及范围广、触及利益深、攻坚难度大,必须在增进共识上下功夫,把各方面力量汇聚起来,凝聚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人心齐,泰山移。广泛凝聚共识对于推进改革至关重要。改革开放初期,少数干部群众曾对农村改革怀有疑虑。经过舆论引导、试点推广,农民群众从改革中得到了实惠,以改革成效增进了改革共识,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也有力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铺开。随着改革深入推进,有人错误认为,破除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改弦易张。对此,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打破了长期困扰人们的思想枷锁,凝聚起全党全社会的改革共识,加快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通过凝聚共识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现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凝聚改革共识难度加大,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这就更需要下功夫去凝聚共识。”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我国历史上变法图强屡遭强大阻力的原因,即当时君主专制的政权性质和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加之统治集团内部盘根错节、相互倾轧,改革触动了一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这导致我国历史上的变法图强难以广泛凝聚共识、难以形成改革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全党思想和意志统一了,才能统一全国各族人民思想和意志,才能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只有充分尊重人民意愿,形成广泛共识,人民才会积极支持改革、踊跃投身改革”“要做好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工作,加强对改革的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及时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思想认识问题,为顺利推进改革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等等。正是在广泛凝聚共识基础上,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重大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最壮丽的篇章之一。
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泛凝聚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征程上,我们靠什么来进一步凝心聚力?就是要靠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承载着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全党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表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有机统一、密不可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筑牢了全党全社会共抓改革的思想基础。可以说,广泛凝聚共识,不仅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前提,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围绕“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凝聚共识。我国超大规模人口,可为加快发展提供充足人力资源、超大规模市场,但也意味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利益诉求更加多元化复杂化,由此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内在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形成思想共识,充分考虑人口基数大、城乡区域发展水平差异大等实际,坚持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寻求符合全社会意愿的最大公约数。
围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凝聚共识。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居民收入仍存在一定差别,民生保障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内在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围绕促进共同富裕形成思想共识,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改革构建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围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凝聚共识。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物质富足,而且要精神富有,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内在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围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形成思想共识,既要通过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夯实物质基础,又要健全推动文化繁荣、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体制机制,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凝聚共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中国式现代化放眼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内在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围绕推动绿色发展形成思想共识,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发展,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美丽中国。
围绕“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凝聚共识。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充满战争、贩奴、殖民、掠夺等血腥罪恶,给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深重苦难。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内在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围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形成思想共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紧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广泛凝聚共识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是指导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让全党全社会都理解改革、支持改革、投身改革,筑牢共抓改革的群众基础,就要紧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广泛凝聚共识。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凝聚共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广泛凝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共识,必须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中央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把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各方面全过程,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不断谱写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壮丽篇章。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凝聚共识。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决定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作出的改革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确定的30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适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所需,顺应人民群众期待和社会预期,构筑起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景图。要深化对改革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深刻阐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善于用群众身边小故事讲好改革大道理,及时解疑释惑,回应社会关切,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增强大局意识,正确对待改革中的利益关系,营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良好氛围。
坚持总目标凝聚共识。我们的改革是有方向、有原则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明确,行动才能知所趋赴。必须清醒认识到,改革不是改旗易帜,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的重大原则,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始终朝着总目标指引的方向前进,该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切实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要善于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最紧密的团结、激励最有力的奋斗。
坚持科学方法凝聚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讲求科学方法,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科学的改革方法论是改革成功经验的结晶,是增强改革预见性、科学性、实效性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方法和有效路径,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最丰富、最全面、最系统的改革方法论。要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要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破立并举、先立后破;要坚持改革和开放相统一,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要处理好部署和落实的关系,推动改革举措落实落细落到位,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
(执笔:唐洲雁、韩冰)
《人民日报》(2024年12月18日 第 09 版)
地址:贵阳市毓秀路27号贵州省人才大市场(查看地址图) 邮 编:550001 E-mail:2853990025@qq.com
联系电话:0851-8681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