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铜锣铸忠魂
“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这是红安(旧称黄安)传唱至今的一首民谣,简短质朴的24个字,浓缩了一部气壮山河的红安革命斗争史。
在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着一面黄麻起义时用过的铜锣。这面历经岁月洗礼的铜锣,与一根系着红布条的鼓槌均保存完好,成为红安革命斗争的见证。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把领导农民进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最主要任务。9月下旬,中共黄安县委和麻城县委根据八七会议精神和中共湖北省委制订的《秋收暴动计划》,分别领导七里、紫云、乘马、顺河等区的农军和农民群众举行暴动,开展打土豪分浮财的斗争。10月,中共湖北省委先后派符向一、王志仁、刘镇一、吴光浩等到黄安,建立中共黄(安)麻(城)特别区委员会,发动和领导两县的武装起义。
11月13日,黄安、麻城3万余名农民自卫军和义勇队,在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指引下和中共湖北省委领导下,发动武装起义,以夺取黄安城。当晚10时,总指挥潘忠汝亲自整队作了简短的战斗动员,并挑选部分人员组成攻城突击队和尖刀班,准备里应外合。
在当地民众配合下,起义军浩浩荡荡地向黄安城挺进。这是一支穿戴不一、武器多样的起义队伍。据记载,当时走在最前面的是农民自卫军,他们胸佩红布条(时称“赤化带”),臂系白布条,肩扛着土枪。紧随其后的是义勇队,他们大多数拿的是长矛、鱼叉、镰刀、扁担等自制武器。队尾的是赶车驱马、畜驮人背的担架队、运输队。尽管武器装备简陋,但起义军革命斗志高昂,高喊着口号,义无反顾地向黄安城进军。
14日凌晨,起义军抵达黄安城西北门外,把黄安城围得水泄不通。随着铜锣的敲击声,潘忠汝一声“攻城”令下,叫喊声一片,土炮声、枪声四起。义勇队队员吴立行一马当先,攀梯而上。他刚爬上城墙,就被躲在城垛暗处的敌人一枪击中,从一丈多高的城墙上摔了下去,倒在血泊中。吴立行的牺牲激起了起义军的无比愤怒。吴先恩等数十名义勇队队员组成敢死队,争先恐后地攀上木梯,爬上城头,歼灭了驻守城楼的敌军,与吴光浩率领的攻城部队胜利会合。攻城的缺口打开了,紧闭的城门砸开了,起义军如决堤的洪水从四面八方涌入城内。在阵阵铜锣声中,起义军活捉反动县长,全歼城内敌军,并砸开监狱释放了所有在押的共产党员和群众,将革命红旗插上了黄安城头。黄麻起义胜利后,黄安农民政府宣告成立。
在近30年的革命斗争中,大别山始终红旗不倒,火种不断,涌现出许多英雄儿女,铸就了一个个赤胆忠魂。大别山人民发扬“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的“一要三不要”和“图奉献,不图名、不图利”的“一图两不图”精神,数十万子弟前赴后继投身革命。仅红安一地,就有14万人英勇献身,后经查明登记在册的烈士就有22552名。1952年9月,黄安这座英雄的县城正式改名为红安,成为共和国唯一以“红”命名的县。在这块土地上,走出了223位将军,是全国将军人数最多的县。铜锣声声,是革命先辈们对党忠诚的不朽誓言。
(麻文彬 徐知)
地址:贵阳市毓秀路27号贵州省人才大市场(查看地址图) 邮 编:550001 E-mail:2853990025@qq.com
联系电话:0851-86811608